半岛·体育官网(水利工程)“水利”简介 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水利 水利壹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问世的《吕氏春秋》中的《孝行览·慎人》篇,但它所讲的 “取 水利”系指捕鱼之利。约公元前 104~前 91 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成《史记》,其中的《河 渠书》(见《史记·河渠书》)是中国第壹部水利通史。该书记述了从禹治水到汉武帝黄河 瓠子堵口这壹历史时期内壹系列治河防洪、开渠通航和引水灌溉的史实之后,感叹道: “甚 哉水之为利害也” ,且指出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 。从此,水利壹词就具有防洪、 灌溉、航运等除害兴利的含义。现代由于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水利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 扩大。1933 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三届年会的决议中就曾明确指出: “水利范围应包括防 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渠、港工八种工程在内。”其中的 “水力”指水能 利用, “污渠”指城镇排水。进入 20 世纪后半叶,水利中又增加了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 环境水利和水利渔业等新内容,水利的含义更加广泛。因此,水利壹词能够概括为:人类社 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对自然界的水和水域进行控制和调配,以防治水 旱灾害,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研究这类活动及其对象的技术理论和方法的知识体系称水 利科学。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称水 利工程。 水利和人类 水是壹切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中,需要不断地适应、利用、改造和保护水环境。水利事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 展,且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没有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人们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靠渔 猎、采集和游牧为生,对自然界的水只能趋利避害,消极适应。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 随着铁器工具的发展,人们在江河俩岸发展农业,建设村庄和城镇,遂产生了防洪、排涝、 灌溉、航运和城镇供水的需要,从而开创和发展了水利事业。 18 世纪开始的产业革命,带来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壹些国家开始进入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社 会。水文学、水力学、应用力学等基础学科的长足进步,各种新型建筑材料、设备、技术, 如水泥、钢材、动力机械、电气设备和爆破技术等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 为提高。而人口的大量增长,城市的迅速发展,也对水利提出了新的要求。19 世纪末,人们 开始建造水电站和大型水库以及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水利建设向着大规模、高速度和多目 标开发的方向发展。 水利工程曾包括在土木工程学科之内,和道路、桥梁、公用民用建筑且列。水利工程具有下 列特点:水工建筑物受水作用,工作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各地的水文、气象、地形、地 质等自然条件有差异,水文、气象状况存在或然性,因此大型水利工程的设计,总是各有特 点,难于划壹;大型水利工程投资大、工期较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有很大影响,既可有 显著效益,但若严重失误或失事,又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或灾害。由于水利工程具有自身的特 点,以及社会各部门对水利事业日益提出更多和更高的要求,促使水利学科在20 世纪上半 叶逐渐形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新理论和 电子计算机、遥感、微波通信等新技术的出现,水利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可是在某 些地方由于对水土资源的过量开发,或未能有效地进行保护,已造成恶果。例如:大量侵占 江河湖泊水域,降低了防洪能力;滥伐滥垦森林草原,加剧了水土流失;工矿排放有毒废水, 污染了水源;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水源危机等。因此,水利又面临许多新的课题。 通观历史,人类和水壹直存在着既适应又矛盾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和水的 矛盾也在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地采取水利措施加以解决,而每壹次大规模的成功的水利实践, 都会进壹步提高水利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世界水利 地球上的水量是丰富的,可是淡水量仅占 2.5%,而参和全球水循环的动态水量又仅为淡水 3 量的 1.6%,约为 577 万亿m 。其中降落在陆地上以径流为主要形式的水量,多年平均为47 3 万亿m 。这部分水量逐年循环再生,是人类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然而这部分水量中约有三 分之二是以暴雨和洪水形式出现,不仅难以大量利用,且常带来严重的水灾。 世界上不同地区因受自然地理和气象条件的制约,降雨和径流量有很大差异,因而产生不同 的水利问题。 非洲是高温干旱的大陆。水资源按面积平均在各大洲中为最少,不及亚洲或北美洲之半,且 集中在西部的扎伊尔河等流域。除沿赤道俩侧雨量较多外,大部分地区少雨,沙漠面积占陆 地的三分之壹。解决缺水问题,为非洲多数国家的首要任务。非洲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尼罗河。尼罗河的水资源哺育了埃及的古文明,至今仍和埃及经济息息相关。 亚洲是面积大、人口多的大陆,雨量分布很不均匀。东南亚及沿海地区受湿润季风影响,水 量较多,但因季节和年际变化雨量差异甚大,汛期的连续暴雨常造成江河泛滥。如中国的长 江、黄河,印度的恒河等都常为沿岸人民带来灾难。防洪问题成为这些地区的沉重负担。中 亚、西亚及内陆地区干旱少雨,以致无灌溉即无农业,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开辟水源。 北美洲的雨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大部分地区雨量均匀,只有加拿大的中部、美国的西部内 陆高原及墨西哥的北部为干旱地区。密西西比河为该洲的第壹大河,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美 国曾投入巨大的力量整治这壹水系,且建成沟通湖海的干支流航道网。在美国西部的干旱地 区,修建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对江河径流进行调节,且跨流域调水,保证了工农业的用水 需要。在加拿大和美国境内,水能资源丰富,开发程度也较高。 南美洲以湿润大陆著称,径流模数为亚洲或北美洲的俩倍有余,水量丰沛。北部的亚马孙河 是世界第壹大河,流域面积及径流量均为世界各河之冠,水能资源也较丰富,但流域内人烟 较少,水资源有待开发。其他各河水量也较充裕,修建在巴拉那河上的伊泰普水电站,装机 容量为 1260 万kW ,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欧洲绝大部分地区具有温和湿润的气候,年际和季节降雨量分配比较均衡,水量丰富,河网 稠密。欧洲人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开发水电、沟通航运,使欧洲的经济有较快 的发展。 长期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为着不同的目的,修 建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短短几十年中所修建的工 程之多,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技术水平之高,均超过以往的历史阶段,且取得巨大的效益。 3 在许多江河上建成了数以万计的水库,总库容达 6 万亿m ,大大增加了对径流的调节能力。 通过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分蓄洪水等综合措施,提高了许多江河的抗洪能力。如中国的 黄河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过去平均每三年俩次决口,灾害频繁,被称为“中国的忧患” 。 经过整治,已四十余年安澜。又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洪水经常泛滥,经过修建壹系列防治 工程,使 1973 年和 1983 年发生大洪水时,减少洪灾损失各在百亿美元之上。在灌溉和排水 方面,战后发展较快。1950 年世界的灌溉面积为 14.4 亿亩,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 7%,到 1986 年已增至 35 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17%,其粮食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 40%,其产值达全 世界农业总产值的壹半。水力发电在 20 世纪初仍为新兴事业。1950 年全世界水电装机约为 7120 万kW ,到1986年已增至 5.67 亿 kW ,占世界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总数22.6 亿 kW 的25%, 但开发程度很不平衡。西欧壹些发达国家如瑞士、法国、意大利、英国等,水能开发程度都 已超过90%;而水能资源较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开发程度仍很低。水运是世界上较早开发的 运输方式,受到各国的重视。如苏联的伏尔加河、北美的密西西比河、中国的长江、欧洲的 多瑙河等,内河航运均较发达。19 世纪后半叶和 20 世纪初,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先后 通航,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及太平洋之间的海运航程,促进了世界水运的发展。当代 世界第壹大港荷兰的鹿特丹港,年吞吐量已达 3 亿 t 。在筑坝技术方面,战后发展很快,坝 高和坝体规模都大大突破了过去的水平半岛·体育bob官方网。据国际大坝委员会 1986 年登记,坝高 15m 之上的 大坝约为 3.6 万座,其中坝高在 200m 之上的有 26 座。世界最高的坝是苏联于 1989 年建成 的罗贡坝,坝高 335m 。 和此同时,许多国家对于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以及结合水利工程发展渔业和旅游业等均较 重视,且取得不同程度的效益。 水利在中国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 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雨量约 1800mm ,西北内陆不及200mm 。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3 年平均总量为 28100 亿 m ,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 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 也伴随着和水旱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至 20 世纪 80 年 代,因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壹。特别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 量占全国的 83%,但耕地只占 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 67%,但江河径流量仅 占17%。这些都成为今后发展的制约因素。 水利在中国有着重要地位和悠久历史。历代有为的统治者,都把兴修水利作为治国安邦的大 计。传说早在公元前 21 世纪,禹即主持治水,平治水土,疏导江河,三过家门而不入,壹 直为后人所崇敬。及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先后建成壹些相当规模的水利工程。其中如淮 河的芍陂和期思陂等蓄水灌溉工程,华北的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沟通江淮和黄淮的邗沟和 鸿沟运河工程,以及赵、魏、齐等国修建的黄河堤防工程,都是这壹时期的代表性水利建设。 战国末期,秦国国力殷实,重视水利,及至统壹中国,生产力更有较大发展。四川的都江堰、 关中的郑国渠(见郑白渠)和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的灵渠,被誉为秦王朝三大杰出水利工程。 国家的昌盛,使秦汉时期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汉武帝瓠子堵口,东汉王景治河等都是历 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宁夏、内蒙古的黄河河套,也都兴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北宋五百余年间,是中国水利的鼎盛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水利建设遍及全国各 地,技术水平也有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沟通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大运河,把全国 广大地区通过水运联系起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除了大力维 护运河的畅通,保证粮食的北运外,仍在北方和南方大兴农田水利,包括关中的三白渠、浙 江的它山堰等较大的工程共250 多处。唐末以后,北方屡遭战乱,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 农田水利迅速发展。太湖地区的圩田河网、滨海地区的海塘和御咸蓄淡工程,以及利用水力 的碾碨、水碓等都有较大的发展。水利法规、技术规范已经出现,如唐《水部式》、宋《河 防通议》等。 从元明到清中期,中国水利又经历了六百年的发展。元代建都北京,开通了京杭运河。黄河 自南宋时期夺淮改道以来,河患频繁。明代大力治黄,采用 “束水攻沙” ,固定黄河流路, 修建高家堰,形成洪泽湖水库, “蓄清御黄”保证漕运。这些措施对明清的社会安定和经济 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为淮河水系留下严重的后患。在长江中游,强化荆江大堤,且发展 洞庭湖的圩垸,促进了俩湖地区的农业生产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的水利建设也有很大发展。 但从整体而论,自 16 世纪下半叶起,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已趋缓慢。 清末民国时期,内忧外患频繁,国家无力兴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区萎缩、京杭运河中 断,水利处于衰落时期。可是海禁渐开,西方的壹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成立了河海工程专 门学校等水利院校半岛·体育bob官方网,培养水利技术人才。各地开始设立雨量站、水文站、水工试验所等;研 究编制了《导淮工程计划》、《永定河治本计划》等河流规划。在这壹期间也修建了壹些工 程,如 1912 年在云南建成了石龙坝水电站,20 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芦苞闸,30 年代修建了永 定河屈家店闸、苏北运河船闸和陕西的关中八惠灌溉工程等。但在全国范围内,水旱灾害日 益严重,整治江河、兴修水利,已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经过 40 年的努力,取得了远远超 过前代的成就半岛·体育bob官方网。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等江河开始了全面的整治。全国整修加固堤防约 3 20 万km ,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共8 万多座,总库容 4500 亿 m 。普遍提高了江河的防洪 3 能力,初步解除了大部分江河的常遇水害,且为工农业和城市供水4700 亿 m 。农田水利方 面,建成了万亩之上的灌区 5300 多处,配套机井250 多万眼,全国灌溉面积由 1949 年的 2.4 亿亩猛增到 80 年代的 7.2 亿亩,居世界各国的首位。在不足全国耕地壹半的灌溉土地上, 生产出占全国产量三分之二的粮食和占全国产量60%的经济作物。中国以占世界 7%的耕地, 基本解决了占世界 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国水电装机到 1987 年已超过 3000 万kW ,年 发电量达 1000 亿 kW·h ,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0%。全国内河航运的里程已发展到 11 万km , 年货运量达 6.6 亿 t 。和此同时,中国水利建设的科技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在修建高坝大库、 大型灌区、整治多沙河流、农田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小水电开发等许多方面已接近或达到世 界先进水平。 展望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人类面临突出的问题是人口急剧增长,水资源日益紧张和水环境的日 趋恶化。世界人口 1930 年约为 20 亿,到 1987 年已达到 50 亿,预计 20 世纪末将增至 63 亿, 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大于工业发达国家。人口的急剧增长,要求相应地增产粮食, 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首要任务。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将大大增加。 可是世界上不少地方,如亚洲的中部及西部、非洲的东部和北部、美洲的西部以及东欧部分 地区,都已不同程度地出现水源危机。向节水型社会发展,将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随着 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自然界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展望未来, 人类必须更加自觉地加强水资源的管理,防治水土资源的恶化,保证水环境的良性发展。 中国是人口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全国人口已超过 11 亿,预计到 20 世纪末将增至 12 亿 之上。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缺水形势将更加严峻。我们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使水 利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全面服务。要继续巩固提高江河的防洪能力, 特别是保证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广大平原的防洪安全。要在河流上继续修建调节工程,使 江河径流得到较充分的利用,且修建必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使全国供水能力从80 年代末 3 3 的4700 亿 m 增加到 6500 亿 m 。要巩固和改造现有灌区,适当扩大灌溉面积,使全国有灌溉 设施的土地从 7.2 亿亩增加到 8 亿亩;结合改造中低产田,使全国粮食产量到 20 世纪末达 到 5 亿 t 。中国的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但开发程度较低,应大力开发利用水能,到20 世纪 末力争水电装机达到 8000 万kW 。要发挥水运的优越条件,增加内河航运在交通运输中的比 重。在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仍要加强水土保持、防治水质污染、改善城乡的供水条 件;利用水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真题及答案.pdf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四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真题及答案.pdf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市四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真题及答案.pdf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二年级下册月考语文真题及答案.pdf
2021-2022学年浙江绍兴诸暨市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pdf
IPC-9701B_TOC表面贴装焊接连接的性能测试方法及鉴定要求.pdf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