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1952年华南工学院建校之始设立的六大学系之一。1954年水利系(科)调至武汉参与组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70年原广东工学院的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并入,开设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后改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2008年初在土木与交通学院成立之时恢复设立水利水电工程系;2018年,水利水电工程系人事调整,改名为水利工程系。
水利工程系现有本科专业“水务工程”,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有水力学教研室、水文及水资源教研室,在校内有水力学水工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结构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岩土实验室、港口与航道实验室等作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平台,在校外有广东省水利工程安全与绿色水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科研支撑平台江南体育,同时与水利相关单位共同建设有十余个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华南地区水利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每年招收本科生5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人。
水利工程系约有20名专职教师,其中教授6人。这些教师中,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南体育、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人1人。另外,还聘请有多位兼职硕士导师,分别来自于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和富有工程经验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华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水资源调配、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城市水务等领域有大量项目和课题需要研究,本系承担了大量国家、省和地方的科研及工程项目,研究方向主要为水资源及水环境、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等。
本系立足于培养对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防洪排涝、区域水资源保护与调配、大中型水电站的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维护、病险水库的整治、近海工程建设、城市/民生水务、河口水环境等领域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强调学生基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课外科创活动,培养学生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办学、学术交流渠道,近几年有多名学生赴美国、英国、香港、台湾等著名高校联合培养。办学60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2200多名水利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等特点,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广阔,一次就业率接近100%,就业方向包括水利行业勘测江南体育、规划、设计、施工、科研、管理等工作以及土木工程、港口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等相近专业的工作。
1970年,原广东工学院的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并入,开设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后改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
2008年,土木与交通学院成立之时恢复设立水利水电工程系;2018年,水利水电工程系人事调整,改名为水利工程系。
主要研究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城市产汇流过程影响机理,流域、区域与城镇水文过程模拟的参数化及尺度效应分析,气候及下垫面变化对水文极值影响分析,变化环境下流域与区域洪旱灾害评估。城市水资源演变机理与合理配置江南体育,城市雨洪资源利用,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理论,城市水资源系统管理与突发水灾害应急管理。海绵城市建设基础理论与技术,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估,海绵体空间布局与优化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有:环境与生态水力学、计算水力学、水工水力学、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水环境控制与管理等。面向国家水利发展的战略需求,围绕水利工程和流域的水力学问题,在地表水、地下水、城市管网等的污染扩散迁移过程、生态修复和整治、水文-水动力-水质-水生态模拟、流体水动力精细化模拟、河口咸水上溯、智慧流域系统开发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围绕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等,在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新理论江南体育、防震减灾新技术、现代结构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水工结构耐久性分析和可靠性评估等方向开展了相关工作,全面支持了大湾区涉水工程的建设和安全运维,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水工结构专业人才,以应对水资源高效开发和利用所面临的挑战。
研发流域信息全要素、全时空智能感知技术和关键设备,制备基于无人机、视觉AI等技术的水利工程监测技术,研究跨领域、多来源涉水数据联合的大数据挖掘与智能应用技术,研发数字孪生流域与创新城市洪涝关键过程智慧模拟技术,研究水调控、水灾害防御等决策推演模型及软件,开发具有四预功能的智慧决策支持模型与软件。